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资讯 >  >> 
统筹8亿余元破解保温难题!河池为32万名山里娃送上热乎饭 前沿热点
来源: 河池市融媒体中心      时间:2025-11-02 22:11:46

“以前担心食堂设备跟不上,现在有了财政支持,新的保温箱、配送车全配齐,孩子们每天的热饭从不含糊!”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中心校校长韦洪波的感慨,道出了当地营养餐热食供应的坚实保障。

让孩子在学校吃上一口热乎饭,是检验教育民生成色的试金石。对此,河池市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作为重大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,聚焦“热食供应”这一关键小事、民生大事,通过坚持财政投入与机制创新,走出一条破解山区学校热食供应难题的路径。2025年9月,实现全市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热食供应全覆盖,惠及学生32万余人。推动学生餐食从“吃得饱”向“吃得好”“吃得热”转变。

“中心校辐射配送”,热餐半小时直达教学点


【资料图】

“没想到新学期开学,我们每天在学校都能吃上热乎乎的午饭,特别香,和在家里吃饭一样!”宜州区龙头乡高峰小学五年级学生兰柳媛开心地说。

明亮的食堂、整齐的餐具、热腾腾的热菜热汤……在宜州区,越来越多学生像兰柳媛一样正享受着温暖、营养的校园餐。

9月1日,在金城江区九圩镇的梅洞小学,中午11时15分,九圩镇中心小学热食加工中心的餐食出锅,工作人员立即用恒温保温箱分装;11时20分由教师驾车配送;11时38分抵达梅洞小学,梅洞小学学生刚好可以吃上热饭。全程用时18分钟,餐温仍保持在68℃。

这是河池探索的“中心校辐射配送”模式。以乡镇中心校为枢纽,建立热食加工中心,统一烹饪后使用恒温保温箱(70—80℃)定时配送至周边5公里内的村小和教学点,学生可在餐食出锅半小时内吃上热饭。

目前该模式已覆盖11个乡镇的所有偏远教学点,彻底解决热食配送难题,学生可在餐食出锅半小时内吃上热饭。

“以前冬天饭菜容易变冷,现在盛出来的饭菜托盘下安装了保温系统,孩子每顿饭都是热菜热饭。”梅洞小学校长韦佳维介绍。

结合山区教学点分散的现实,河池市推进“资源整合+精准供餐”双轨模式。对规模过小的学校(学生数少于30人)实施整合撤并,近两年共整合221所小规模学校,优化就餐资源配置;对暂时无法撤并的教学点,则采取家庭托底、送餐到点等方式,确保所有学生吃得上热饭。

同时,建立持续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。将食堂从业人员薪酬、设施采购与运维等资金纳入市县财政预算,专项列支教育费附加,累计投入超8000万元,重点用于食堂新建改造、热食加工及保温设备采购,并为偏远教学点配置配送车辆和保温箱。2023年以来统筹上级补助与县级资金8.27亿元,系统破解热食供应硬件短板。

河池市统筹安排4756万元推进食堂新建、改扩建及功能优化,累计完成食堂(伙房)建设改造4.5万余平方米,并为各学校配备高效节能灶具、不锈钢操作台、电热保温桶、留样冰箱、温度监测仪等设备,实现“明厨亮灶”全覆盖。

“移动厨房+就近保障”,灵活保证供餐

在都安瑶族自治县,近两年撤并教学点90所,针对极偏远、无法撤并的教学点,摒弃新建食堂的传统思路,转而配置便携式燃气灶、电热保温桶等设备,由教师或家长志愿者协助完成热食制作,乡镇中心校定期派厨师上门指导,保障餐食温度与安全(隆福小学拉别、龙标教学点及渔洞小学龙恩、渔梅教学点此前曾采用该机制)。目前,这4所教学点由此前的“移动厨房+就近保障”机制调整为家庭(个人)托餐,通过灵活方式保障供餐。

在解决“热食难题”后,河池市进一步优化餐食服务,提高用餐质量。

大化瑶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探索了“楼层+大众口味售卖窗”以及“楼层+特色风味售卖窗”多模式供餐方式。学校食堂的一、二楼都有主食、荤菜、素菜、汤品等窗口,供应米饭、面食、五谷杂粮、鸡鸭鱼肉、素菜、汤品等,还有水果、牛奶、豆浆、鸡蛋等专设的特色窗口。

“以前食堂只有固定套餐,现在能选自己爱吃的,我今天选了鸡腿和西兰花,还加了一碗汤!”大化第二中学学生黄心雨端着餐盘说:“我觉得学校实行这个选餐制特别好,可以让我选到自己喜欢吃的饭菜。而且食堂还有添餐区,不够吃还能再添。”

同时,河池市还融入地域饮食文化,开发地方特色食谱,定期举办“热食美食节”“营养课堂”,增强用餐趣味性与文化认同感。

通过系统推进热食供应工作,目前河池市已全面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热食供应全覆盖,1331所农村学校、32万余名学生受益,学生满意度超过90%,就餐体验和营养健康水平显著提升,解决了山区学校供餐难题,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偏远地区膳食保障的有效路径。

X 关闭

X 关闭